资讯信息
热度排行榜

发布时间 : 2022-11-08 17:36:06

发布时间 : 2022-03-16 10:36:17
张玉珍指出,核能多用途利用对服务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除发电外,核能在制氢、供热供汽、海水淡化、区域供能等宽领域、多维度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我国核电装机及发电量份额较低,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3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54646.95MWe(额定装机容量)。年度全国累计发电量为81121.8亿千瓦时,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071.41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5.02%,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18%)和世界平均水平(10%)。
张玉珍表示,我国三代核电技术达到当今国际公认的最高核安全标准。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并网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设计可以保证即使发生堆芯熔化等严重事故,也不会在核电站之外产生较大的放射性后果。目前,“华龙一号”海内外首堆均已顺利建成投产并保持安全运行;国内第二台“华龙一号”福清6号机组也已并网发电,具备批量化建设条件。
因此,她建议国家在进一步加强对核电安全监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核电发展,并且同步推动核电监管水平的提升,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一是保持稳健的核电发展速度。建议协调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推动核电厂址落实,推进自主三代核电等先进核电技术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内陆核电,确保2030年前平均每年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8台左右,保证稳定的年开工量。力争到2035年,核电在运规模达到1.8亿千瓦左右,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接近目前全球平均水平。
二是强化核电监管水平提升,确保安全标准持续改进。核电在稳健发展增速基础上,应配套相当水平的安全监管政策及监管水平。然而目前的监管水平还无法和核电发展水平相匹配。尽管近些年国家和各级地方对核电厂监管增加投入,但增幅有限,仍然赶不上核电发展速度。核电站的安全标准应是持续不断发生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总结核电厂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对核电厂安全标准的更新和新型核电技术的改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注重核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确保核电厂顺利退役核电确实在前期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但是核电的退役处置工作的艰巨、困难和后期的影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退役和拆除核设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核电发展之初就要提上日程。高校在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中要先行动起来,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上为国家输送核电厂退役人才。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核电健康发展。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核电建设领域恶性低价竞争,确保所有核电项目均享受与可再生能源同等的电量消纳政策;进一步研究完善核电上网电价机制,适当控制核电列入保障性低价电量的比例,通过市场兑现核电清洁、稳定、高效所产生的附加价值;最大限度扩大核电电量消纳的区域范围等,以促进资源充分利用与核电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全产业链体系能力建设。加强铀资源保障供应,推动核燃料循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核电建造运营能力,夯实核电发展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保障能力。同时,推进核电产业向上游的装备制造、工程服务和下游的高端服务业延伸,链条化布局、集群化发展,推动形成具有低碳无碳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产业新发展格局。
六是积极推进核能多用途利用。推进核能在供热、供汽、制氢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加速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进一步降低社会碳排放总量。同时以核电为基荷,匹配风、光多种新能源,配套抽水蓄能、发电侧大型储能设施,建设新型清洁能源大基地,并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构建低碳、零碳和负碳产业集群,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 : 2022-03-16 10:28:17
碳达峰是什么?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是什么?
碳中和是指团体或者个人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抵消自己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简而言之,实现碳中和以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再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要如此重视?
为什么要达到碳中和?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每一个举动都会排放二氧化碳,随着空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变暖,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我们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呢?
一、要在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加的同时,持续削减煤炭发电、大力发展和运用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实现清洁能源代替火力发电。
二、加快产业低碳转型、促进服务业发展、强化节能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展各领域低碳试点和行动。
我们能为低碳做什么?
如需要驾驶家用轿车出行,那么养成一些好习惯,省油省钱,还减少排放
驾驶家用轿车出行时,做到提前预判,减少刹车,尽可能保持匀速,每百公里能降低0.5到1升汽油。
高速公路上尽量保持中速行驶,车速超过100公里每小时,每提速1公里,能耗会增加1.5%。
保持车辆正常轮胎压力,车辆能效会提高6%,一年至少可节约35升油。
另外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节约的习惯,同样也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每少买一件不必须的衣服,可少排6.4公斤二氧化碳。
每节约一度水,可少排0.9公斤二氧化碳。
每节约一度天然气,可少排0.19公斤二氧化碳。
每节约一张A4纸,可减少0.002公斤二氧化碳。
每少用一个塑料袋,可少排0.1克二氧化碳。
每少喝一斤酒,可减排2公斤二氧化碳。
每节约一公斤粮食,可减排0.94公斤二氧化碳。
选择非电动牙刷,可少排放近48克的二氧化碳。
选择节能灯代替60瓦灯泡,可以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倍。
选择晾晒衣物代替滚筒式干衣机,可少排2.3公斤的二氧化碳;
选择节水型淋浴头代替普通淋浴头,将洗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到一半。

开放融合
跨界链接
创新发展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李强对做好金融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些实践成果、理论成果来之不易。同时要清醒看到,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金融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做好产融风险隔离。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合理引导预期,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扎实稳妥化解风险,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严防道德风险;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
会议指出,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的作用,做好统筹协调把关。发挥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实属地责任。要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自觉贯彻落实。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监管责任落实和问责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金融系统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全面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扎实做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抓好会议精神宣传贯彻,加强金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何立峰作总结讲话。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北京市、辽宁省、湖北省、四川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中央金融委员会委员,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中央管理的金融机构、部分企业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来源:新华社)